小米在印度,Are you OK?
作者 | 張凱旌
(資料圖)
編輯丨高巖
來源 | 野馬財經
連續兩個月遭到指控,小米在印度還要搭進去多少錢?
近日,據媒體報道,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長宣稱,中國智能手機供應商在過去幾年逃避了數十億美元的稅收。其中小米已發現的逃稅金額為85.11億盧比,包括關稅68.25億盧比、商品及服務稅16.86億盧比。僅按照當前匯率計算,這部分累計的逃稅金額約7.4億元人民幣。根據當地法律,小米很可能面臨被追繳相應逃稅金額、并且被罰款的情況。
來源:罐頭圖庫
看似是一筆巨款,但如果與6月印度針對小米的另一項指控相比,只能算小巫見大巫。當時印度監管機構以“向外國實體非法轉移資金”為由,凍結了小米印度公司555.13億盧比,約合人民幣48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2022全年的經調整凈利潤為85億元。而如果過去兩個月來自印度的指控落地,小米去年利潤的三分之二將“化為烏有”。面對這樣的不利局面,小米還會留在這片已經奮斗了近十年的海外熱土嗎?
因為營商環境和政策的多變,印度一向被稱為“外企墳場”。但對于小米來說,這片土地卻有著不同的意義。
小米第一款手機發布于2011年8月,此后僅過了三年,小米就已經進駐印度市場;又過了三年,小米成為了印度市場智能手機出貨量第一,市場份額達到26.8%。
可以說,印度市場的增長在小米崛起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甚至有觀點認為,是印度加速了小米IPO的進程。數據顯示,2015年小米海外銷售占收入比重為6.1%,至2017年這個數字已提升至28%。
雷軍“Are you OK?”的經典名場面,也是小米在印度舉辦小米4i手機發布會時誕生的。
為了能在印度賣好產品,小米在本地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其先是選擇了在印度互聯網圈頗有名氣的馬努作為小米印度負責人;隨后又在印度直接建廠,并廣泛搭建基礎服務設施,在各種廣告中強調其零部件“75%產自印度本土”;此外,小米還是印度手機市場中為數不多可提供當地定制功能的品牌。
與此同時,小米此前聯合順為資本,圍繞智能手機和MIUI生態在印度進行了深度投資。印度最大的影音版權方之一Hungama、最大的校園貸和新興的白領貸Krazybee、最大的二手手機回收和維修公司Cashify等的股東中都有“小米系”身影。2017年小米還稱將在未來5年向印度的100家創業公司投資10億美元,以增加印度移動互聯網的應用。
一系列組合拳下來,部分印度人甚至大有將小米認做本土品牌之勢,印度之米(Mi from India)的口號深入人心。
來源:新華網
小米對印度情有獨鐘,可從7年前開始,印度收拾起小米來卻一點不手軟。2016年,印度曾把對手機零部件降了的關稅,從5%加到了最高20%;2022年初,印度先是指控小米偷稅漏稅,后又指責其違反當地外匯法,并凍結了其價值555.1億盧比(約合人民幣48億元)的資產。
兩件事的核心其實都與交稅有關。小米在印度本土生產銷售的商品中,含有境外其他公司的授權技術,因此需要向技術提供方上繳一部分專利授權費。
不過,這套流程也能用來合理避稅,做法是在有稅收優惠的國家指定一家技術公司為本地企業提供支持,再將本地企業收入的一部分以版稅形式向該技術公司轉移。印度方面就認為,小米印度一直向三個外國實體繳納大筆版稅,實質是以此為由轉移收入,規避繳納所得稅,因此需要重新征稅。
事實上,近兩個月小米印度遭遇的黑天鵝,正是上述兩項指控的延續。6月,印度負責打擊金融犯罪的機構向小米印度、公司負責人及銀行發出通知,稱小米涉嫌違反外匯管理法的指控成立;而最近兩天的稅收追繳金額,也是從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長口中傳出的。
來源:罐頭圖庫
“之前就有這些指控,但是具體得算賬,就算到現在了,不是新鮮事?!庇袠I內人士表示。
對此,小米的回應也一以貫之:小米印度所有運營活動嚴格遵守當地法律法規;將致力于與政府密切合作,澄清任何誤會。其還曾強調,自己支付的版稅完全用于旗下印度產品授權技術和知識產權費用,是合理的商業安排。
但僅是如此似乎不足以解決問題。上述業內人士認為,這些訴訟都會持續很長時間,即便有了階段性結果,也可以繼續上訴,而且稅務局不同于國內刑事案件的強制執行?!皼]個三五年都沒戲?!?/p>
更何況,印度對小米的監管還在加碼。最新的規定是,小米等手機制造商的CEO、CFO、CTO、COO等關鍵高管職位,必須由印度籍人士擔任,且公司供應商必須是印度本地公司等。
小米在印度的處境頗有點進退兩難。
小米并不是印度監管處罰的孤例,無論是中資還是外資企業,智能手機廠商還是其他類型的品牌,不少在印度都曾有過類似的經歷。不過,印度的追查也并非毫無章法,至少從時間線上來看,其動作是有跡可循的。
2020年年中,印度曾對在本地流行的59個中國App采取全面封禁措施,其中包括人們熟知的TikTok、快手、微信、微博等,理由是“它們從事的活動不利于印度的主權和完整,印度防御,國家安全和公共秩序?!辈痪煤?,臉書、推特等美國App也被納入了印度的監管范圍內。
在封禁之前,中國和美國的社交App占據了大部分印度市場;封禁后,印度大力扶持本土的社交平臺,后者也就此邁入發展快車道。
如印度短視頻平臺Chingari,成立幾年也只有百萬級的下載量,禁止中國59個App的2020年,下載量超1100萬次;另一家印度短視頻平臺Moj,TikTok被禁后兩天在Google商店的下載量就達到了5萬次。
在通過監管的雷霆手段嘗到甜頭后,印度將目光對準了中資聚集的手機行業。而小米作為常年占據印度手機市場份額第一的外企,自然更易成為重點照顧對象。
數據顯示,2020年以出貨量計算,小米在印度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為28%,第一季度甚至一度超30%。同期,中國廠商對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總出貨量的貢獻達到77%,同比增加5%,且很可能會繼續增長。
來源:Canalys數據
在此背景下,2021年印度開始突擊審查小米稅務問題,連帶其他中國手機廠商也卷入風波中。比如去年7月,印度曾稱vivo涉嫌洗錢;幾乎是在同一時間,OPPO也被指控逃稅。
不過,這次印度本土手機品牌并沒有趁機崛起,包括Lava、Micromax和Reliance等品牌市場份額一直不足1%,而直到今年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廠商在印度的市場份額仍高達70%以上。這很大程度上和中國手機“香”有關系,在同等價位下,中國手機的質量和性能均超越印度本土品牌,用戶體驗更好,消費者選擇用腳投票。
當然,縱使印度在網友們心中留下過“不講道理”、“腦回路清奇”的印象,其想進行指控,也要先考慮證據。就這點而言,長期為中國企業赴印度投資提供法律服務的律師李欽認為,與印度選擇性執法有關。
李欽曾在《新京報》撰文,其中提到印度的法律可以用“高標準立法,普遍性違法,選擇性執法”來概括。
簡而言之,印度法律要求守法者達到的標準非常高,而執法部門一般又不會主動通知企業更正不合規行為,但違規行為一旦被發現,就會從違規第一日起計算罰金。如果有企業頭鐵堅持去法院硬剛,首先會驚嘆于其審判效率,其次針對復雜的法律條款,企業和執法者的理解可能出現偏差。比如企業認為是合理稅務籌劃,執法機關認為是偷漏稅、違法。那么最終如何認定,印度司法的自由裁量權很大。這就讓企業摸不著頭腦,產生不安全感。
艱難的營商環境下,已經有不少企業選擇全身而退。
印度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至2021年11月,有2783家在印度注冊的外國公司關閉了其在印度的業務,約占在印跨國公司的六分之一,撤離的公司包括法國零售巨頭家樂福、美國汽車巨頭福特等。
最近的一個例子是富士康。投資1億多美元后,7月10日富士康聲明稱,已退出與印度韋丹塔集團價值19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10億元)的半導體合資企業。
在此之前,富士康也曾被印度指控涉嫌隱瞞收入和避稅、做假賬;而且印度政府也一直沒有履行在2021年底宣布的芯片產業激勵計劃,這項計劃本可以向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最高達項目成本50%的財政支持。
來源:罐頭圖庫
不過,雷軍想要做出撤退的選擇,顯然要比郭臺銘難上許多。2022年,小米手機在印度市場的出貨量還占到全球出貨量的20%,即使同比有所下降,也仍對營收有重要貢獻。
但小米在戰略布局上,已經做出一些變化。
6月底,小米在印度進行了大規模裁員。據印度《經濟時報》,今年年初小米印度尚有1400-1500名員工,未來預計將減少至約1000人。對此小米的回應是,會根據市場狀況和業務預測做出員工數量的規劃。
此外,小米方面表示,其實過去的這些年里都沒有在印度繼續投資。而近期市場上一些有關“小米尋求在印度市場擴大線下零售”“小米印度公司表示正大力投資10000-15000盧比的設備市場,從而奪回失去的市場份額”的報道也并不是真實情況。
野馬財經注意到,這些報道的來源主要是外媒對“小米印度業務負責人”穆拉里什南(Muralikrishnan B)的采訪。而小米表示,該“負責人”只是第三方的外包促銷工作人員,這種說法是對業務和發展最樂觀和理想的預估,實際上距離目標還有很大的挑戰。
來源:罐頭圖庫
不久前,小米與印度電子制造商簽訂制造藍牙頸掛式耳機的合同,同樣被解讀為“加大投資”。而實際情況是,這類耳機在國內已經淘汰,沒有代工廠愿意生產,而印度還有需求,因此小米便找國內的合作伙伴委托了一個印度的工廠代工。
來源:知乎
Omdia移動終端首席分析師李澤剛表示,不友好的政策肯定會影響企業的戰略布局。但從市場的角度來講,印度的消費者是需要我們的產品的,目前看廠家在印度的經營偏向穩健和保守,受宏觀環境的影響未來應該不會有激進的投入,而是把資源投入其他的機會市場尋求增量。
當前的小米,并非處在最好的時期。手機業務觸到瓶頸,造車進展懸而未決……但公司依然需要拿出穩定的業績,讓市場恢復信心。在此背景下,確定性和謹慎對小米而言格外重要,而一個不穩定的印度市場,又能對公司提供多少幫助呢?
而這一點,雷軍也未嘗想不明白,只是在印度投入太大,壯士斷腕一時還下不了決心。
你如何看待印度對小米和其他中資企業的指控?評論區聊聊吧!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