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7月10日
朝鮮停戰談判的首次會議在開城西北的來鳳莊舉行抗美援朝戰爭自此進入邊打邊談,以打促談的階段從談判桌上的言辭交鋒到戰場上的軍事對抗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和敵人展開了全方位角力
【資料圖】
漫長的相持戰
談判會場的“文仗”
呂霞
是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的女兒
因為在語言上的天賦1952年還在北京外國語學校上學的她被征調到朝鮮停戰談判代表團的秘書處她在那里的工作是每天起草發言稿、翻譯和朝方、國內保持聯系
停戰談判代表團有一個說法前方軍隊是打仗談判也是打仗是打“文仗”而不是打“武仗”
談判會場如同戰場一旦打響,就會千變萬化而談判桌上的角力較量更和前方戰場息息相關
呂霞回憶:
“停戰線劃到什么地方要看這個地方是誰占的經常要把電話打到前線現在哪個山頭在誰手里再過幾分鐘可能這個山頭就變成對方的了還是要靠軍事力量必須打到勢均力敵才能停下來”
志愿軍裝甲兵部隊
重擊美軍陣地
面對強敵
中國人民志愿軍始終未曾屈服為了配合談判與敵人的軍事斗爭和角力全面展開
1951年患有神經性腸胃炎的
黃順平
堅持第一批入朝作戰
他時任志愿軍坦克第3團坦克1連連長
為了改變被動挨打的局面他帶著偵察小組四處偵察發現敵人非常猖狂把一個重炮群放在志愿軍陣地附近
經過周密策劃和部署
志愿軍裝甲兵部隊主動出擊
派出10輛T-34坦克
和4輛122毫米自行火炮
他們利用敵軍炮聲遮蓋坦克前進的聲音隱蔽接近美軍的重炮陣地
在最大限度接近敵人陣地后
坦克和目標依然相隔4公里
并且視線還被幾座小山包阻擋
但志愿軍將士們早已有了對策
炮管45°傾斜時打得最遠
但坦克上仰角只有25°
修一個20°的坡
讓坦克爬上去
把炮兵的射擊與坦克融合
重擊敵人炮群
炮彈出膛,全部命中
這次坦克作戰
獲得全勝的經典戰例
僅是當年朝鮮戰場上
與敵軍事角力的一個縮影
搶建龜殷鐵路
助力志愿軍爭取談判籌碼
為了配合談判
志愿軍的后方運輸線也在分秒必爭
1953年元月
志愿軍鐵道兵第5師08部施工工長
何景山
和6個師的鐵道兵
3000多名來自國內的鐵路員工
在冰凍三尺的朝鮮
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攻堅戰
修建龜殷鐵路
這是當年志愿軍
搶修鐵路運輸線的真實影像
同一畫面中
炸彈爆炸的火光沖天
和現場搶修的熱火朝天
形成了震撼人心的對比
1953年4月
鐵道兵克服萬難的突擊作戰
龜殷鐵路比計劃提前完成
它的建成
助力志愿軍粉碎了
“聯合國軍”大規模側后登陸企圖
也大大增加了志愿軍
在停戰談判中的籌碼
從1951年7月開始
朝鮮停戰談判歷時兩年
其間談判最長中斷達6個月之久
在沒有硝煙的談判桌前
志愿軍談判代表們針鋒相對
在談判桌下的火線上
志愿軍堅決打退美軍的
任何挑釁和進攻
以軍事實力和談判智慧
爭取有利條件
贏得了這場艱苦角力的最終勝利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任何商業建議,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站發布的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內容僅供參考
關鍵詞: